首页 智能网联汽车 蓝血十杰

19 桑顿新纪元

蓝血十杰 John A.Byrne 9067 2022-09-24 15:20:09

  告诉我我错了。

  ——查尔斯·桑顿

  五十年代的美国,社会的两大特征是“富足”与“焦虑”。在这以前,美国人从没享受过这么普遍的繁荣,也从来没有时时刻刻笼罩在核武器毁灭的阴影下。防空演习迫使学校里的小学生躲到桌子底下,辐射尘防护罩成为郊区房子的最新配备。

  就在这两大时代特征中,利斯为富足的社会创造了梦想之船,而“德州佬”桑顿则是生产一些冷战冲突不可或缺的产品。这不是桑顿第一次从军事冲突中升官发财了,他在大战时期的华府崭露头角,挟二次大战的资历而进入福特公司,又因为韩战使他在休斯飞机公司飞黄腾达。一九五三年底的几个月,在他努力为自己的公司筹钱之际,他再一次因为美国和苏联冷酷的军备竞赛,使他个人的事业柳暗花明。

  寻找投资

  桑顿斩断与霍华德·休斯的关系之后,找上休斯飞机公司的一个小供应商,他认为这应该是个成功的退路。这家小公司位于加州,负责人是个工程师名叫查尔斯·李腾,他所供应的产品,是保卫美国防范核攻击的战斗喷射机里面一个不可或缺的零件,这个秘密产品是个磁控管,作用是导引战斗机的飞弹能够瞄准目标。如果桑顿买下这家公司,就可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大企业。

  这位一时失业的主管,只要有一笔钱就可以东山再起,偏偏他缺的就是钱。如果他找两个休斯的同事艾许和贾密森一起合伙,也许可以凑个七万五千美元的现金,如果变卖老婆的珠宝首饰,再加上他们的房子和一些投资,也许可以凑到二十万元美元,这个数目距离李腾开价的一百万实在差了一大截。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桑顿结识了约瑟夫·肯尼迪;在那个年头,只要有胜算的生意,肯尼迪似乎随时都愿意出钱,而他手上的确也有大笔大笔的资金。桑顿本来并不认识肯尼迪,不过肯尼迪对这笔生意深感兴趣,就与桑顿展开了谈判。问题是,肯尼迪满心希望他的儿子能够替他一圆政治梦,往政坛上发展,因此他要桑顿不要接政府合约。

  桑顿回答他:“可是我就是得从政府合约起家,我不懂你的意思。”

  肯尼迪告诉他:“我有我的原因,国防工作会有很多问题,我就是不希望把事情搞得太复杂。”

  后来肯尼迪提出他的条件,桑顿的公司他要百分之百的控制权,双方的谈判就告吹了。桑顿在福特和休斯公司已经学到了训练,他不可能再为别人工作,他必须自己做老板,如果他不能掌控全局,那样的交易他宁可不要。

  因此桑顿在华尔街气派豪华的办公室之间寻寻觅觅,被那些有财产有势的投资者们当做是一个粗鲁无礼的企业家,目标太大、要求太多。在五十年代初期,华尔街是一个绅士银行家所组成的特权圈子,他们募集资金主要不是做金融投机,而是投资于美国工商业,投资策略谨慎而保守,通常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在这样的气氛中,来了一个桑顿,他公开宣称可以在五年之内把营业额三百万美元、员工二百五十名的李腾公司,扩大成为一亿美元的大企业。如果这还不够呛人,他还有一个条件,就是他坚持他和他的管理阶层必须拥有公司 60%到 70%的股份——可是他们自己并不准备投资一毛钱。

  若不是桑顿在休斯公司的成功名闻逻迹,加上他和罗维特的关系,他一定会被看成一个眼高手低的投机分子。当时罗维特是布朗兄弟哈瑞曼公司的投资银行家,桑顿凭着他的资历和背景,和艾许两个人从艾伦公司这些小规模的投资银行,到克拉克道奇、乐门兄弟等知名的大公司,都一一拜访。艾伦公司负责人查尔斯·艾伦,听到桑顿坚持要拥有公司的控制权,几乎忍不住笑,不想再踉他们两个多谈。他告诉桑顿:“我敢保证,你决不可能拿到50%以上的股权。”

  桑顿在别的地方也听到同样的回答,艾许回忆说:“没有人肯给我们 60%到 70%的公司股份。我们坚持这个要求,理由是我们能够提供的不只是管理而已,而是一种特别的管理方式,尤其这种管理方式已经证明可以达到不可恩议的成绩。我们的专业,跟一笔有胜算的交易所需要的资金同样重要,我们这份贡献应该算进去。”

  曙光乍现

  最后,桑顿碰到了乐门兄弟公司的托马斯,托马斯也是德州同乡,是乐门公司第三代负责人罗伯特·乐门的左右手。桑顿一年前认识他,彼此一见如故,当时桑顿想筹措三千万美元的贷款,准备买下休斯飞机公司,此后托马斯对于桑顿的事业发展一直非常注意。除此之外,乐门和托马斯也跟桑顿一样,对于先进科技的综合企业无比热衷。

  乐门公司有些人抱着怀疑的态度,桑顿夸下的海口真能兑现吗?公司主要的合伙人保罗·马助尔就认为,桑顿声称能够达到一亿美元的营运目标,但是能不能达到十分之一都成问题,他要求一百五十万美元的融资,到时候乐门公司的投资人恐怕都会被套牢。毕竟,一个只有三百万营业额的小小公司,在新兴的电子业界如何去跟休斯、奇异和 RCA这些大企业竞争呢?

  对于这些问题,桑顿当然胸有成竹。他的说法是,先进的电子科技还是一个发展中的新领域,成功的关键不在于规模和资金,更重要的是人才。电子业的竞争,基本上就是人才之争,他说,很多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宁可选择小公司密切合作的工作环境。有艾许做财务总管,贾密森做执行工程师,他就组成了管理铁三角,拥有成功的基础。

  那是一九五三年的十月、十一月间,谈判进展迅速,桑顿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赶夜班飞机,奔波于东西两岸之间。为了使谈判更加顺利,他把格伦·麦克丹尼尔找来帮忙,麦克丹尼尔在华尔街当律师,桑顿还在休斯公司的时候就认识他了。桑顿和李腾签下合约,授予桑顿收购李腾公司的顶让权,之后麦克丹尼尔就草拟了公司章程和法规。到这个时候麦克丹尼尔才发现,桑顿连公司名字都还没决定。

  “你想把公司叫做什么名字?”

  桑顿回答他:“说真的,我不知道。”

  麦克丹尼尔建议说:“就叫桑顿工业公司怎么样?”

  桑顿对这个名字没有多大兴趣,他深信公司如果要成功,一大关键就是要能够吸引优秀的管理人才。他认为,如果公司挂上个人的名字,完全不符合他的信念。主张平民主义的桑顿,的确是坚守着从群体角度看待人事的习惯。

  谈判高手

  他和乐门公司原本顺利的谈判,开始走下坡,尤其是乐门的合伙人发现桑顿收购李腾公司的顶让权,有效期限只剩两个月。如果把谈判拖到逼近选择权失效的日子,就可能迫使桑顿做更大的让步,他们可以保留更大的股份——至少他们是打着这样的算盘。麦丹尔回忆说:“突然之间,所有的事情都碰到困难,问题愈来愈多,随着合约期限愈来愈近,谈判也愈来愈困难。而且谈判一直拖下去,我们也没有时间再找其他的投资管道了。”

  桑顿逐渐失去耐性,他决定把谈判暂停,飞回加州再找李腾谈一谈。李腾也有他自己的困扰,他和桑顿的合约眼看就快到期,纽约的国际电话电报公司 ITT不断向他施加压力,因为对方也有意收购李腾公司。艾许回忆说:“交易眼看就要吹了,桑顿回头去找李腾,重新说服他。桑顿说得他回心转意,因为那就是他的作风,他会让人相信他的决心、计划、目标和动机。他把重点都集中在未来,让人跳开日常的世俗琐事,强迫别人展望未来的远景。”

  桑顿告诉李腾:“在我们手里,你的公司会发展成一个大企业,你所有的员工都会有很好的待遇,很多人还会变成百万富翁。如果在 ITT,你就只是巨轮中的一个小齿轮而已。”

  桑顿不止让李腾打消把公司卖给 ITT念头,而且还说服他修改合约,同意让他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下李腾,这样李腾出售公司的税金,有一部分也可以延后缴纳。如此一来,桑顿只需要三十万美元的头款就可以买下李腾企业,而不是他踉乐门公司所谈的一百五十万。接下来桑顿匆匆赶去找美国信托公司总裁雷森·库克,看到李腾公司的现金收入,库克同意贷款三十万美元给桑顿。

  这些细节都打点妥当之后,桑顿终于飞回纽约跟乐门公司进行最后的谈判。双方一出现歧见,他就把乐门的律师请到另外一个房间。

  他说:“各位,如果我们条件谈不拢,我只好另外找别人,反正我已经行使过顶让权了。”这着棋下得高明,生意成交了。桑顿和他的合伙人没有拿出一毛钱,却保留了完完整整的经营管理权。对于桑顿来说,他决定性的一举在于为管理阶层争取到将近 80%的股份,而不只是 60%到 70%。乐门公司透过私人募集的方式等措资金,出售桑顿公司的五十二个单位,每单位价格是两万九千两百美元现金,包括可转换债券和股票的组合。

  十二月的一天晚上,天气清冷,垦空灿烂,桑顿走出座落在威廉街一号、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乐门公司大楼,身上带着他这辈子见过的最大一张支票:一百五十万美元。他的律师麦克丹尼尔陪着他穿过华尔街狭长的巷道,走到两条街外的花旗银行,他们已经事先约好要把支票存进去。事情办妥之后他们跳上一部计程车,直奔长庆餐厅,桑顿叫了一客洋葱炖猪肝,好好庆祝一下。

  现在,他终于拥有自己的公司,以及他的自由。桑顿从来就无意直接管理李腾的企业,他的计划是以李腾公司为基础,利用公司带来的现金收入扩展其他科技领域,而且,公司原本已有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因此桑顿相信,“电子动力公司”的总部没有必要设在旧金山,那么接近圣卡罗的李腾公司。最初他是在洛杉矶蒙大拿街上租了一个车库做办公室,他们对未来的计划就是在这里诞生的。到一九五四年初,他把公司迁到比佛利山庄山脚路的一家缝纫机工厂,占地两千坪,紧邻工厂的是公有垃圾掩埋场和焚化炉,只有街头的一家面包店会传来比较好闻的气味。

  麦克丹尼尔是头一批加入桑顿新公司的元老之一,没有几个月他就接到通用动力公司总裁的电话,抗议他们使用“电子动力”这个名称。他说通用动力在新泽西州有一个三十多年历史的分支机构,专门生产电动马达,虽然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是名字就叫做电子动力。我打电话给桑顿,告诉他这件事情,他说“你知道吗,英国政府最近才公布一项调查结果,比较全球各国生产的磁控管,结论是李腾的磁控管品质最好。我想,我们不可能再找到比李腾更理想的名字。”桑顿赶紧回去找李腾,付给他一小笔费用,取得他同意公司沿用旧有的名字。一九五四年八月十六日,电子动力有限公司就变成了李腾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不过更重要的是,桑顿采取他一贯的策略,集合了一批顶尖的经理人、工程师和科学家。他再一次动用过去的关系,从统计管制处、福特和休斯飞机公司的老同事当中网络了一群年轻优秀的人才。他把梅斯找来李腾工业做副总裁,想当年他们两个在哈佛商学院院长杜南的办公室头一次见面,当时梅斯还是个年轻的讲师。麦克丹尼尔出任公司的法律顾问。桑顿还把北美航空的亨利·辛格顿博士挖角过来,辛格顿才华洋溢,本来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桑顿是在休斯公司的时候认识他的。艾许在哈佛商学院培训班的同期同学摩尔·柯兹美茨基,也放弃了休斯公司的助理审计主任职位,投效李腾公司。灰狗巴士的主管哈瑞·葛瑞,也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他是后期才加入李腾的管理核心。

  而在这所有人之上,桑顿是一致公认的大老板。艾许和贾密森对他都非常敬重,因为是他带头跟李腾和乐门公司谈成了交易,他们才有今天的机会,尤其是桑顿并不因为这层关系而自命不凡。如果说桑顿的笑容可掬、讲话慢条斯理,像一个热情洋溢的推销员,那么头发微秃的艾许就是他另一个自我。艾许个性沉着理性,对于有关数字和财务的一切事情,他简直就是麦克纳马拉的翻版。桑顿常常跟朋友说,他一生中只认识两个天才,一个是麦克纳马拉,另外一个就是艾许。虽然他无缘跟麦克纳马拉共事,但艾许可不只是一个能干的替身而已。

  他们三个人组成的核心圈子通常聚在工厂一角的桑顿办公室里,听他提出各种点子,关于组织或产品或购并的种种构想,一边还写在三尺宽的海报纸上。梅斯回忆说:“我们并没有策略计划,所有的计划都在他一个人的脑袋里,他把构想说出来,然后我们才针对他的构想提出意见。他是一个梦想家,有满脑的点子,他如果想出一个观念,就能说出一大堆有力的理由来支持它。”

  此外,他也要看他们投入多少心力和时间为他的梦想而努力。《财星》杂志对于这三人行曾有这样的描述:“他们都超时工作,个性合群,他们的梦想是一种理性的梦想,而且他们都希望赚大钱。”的确,公司刚起步的时候桑顿就警告过其他合伙人,他们的脚步会非常非常的快。他问他们:“你们以为你们知道什么叫工作是不是?你们以为你们都很清楚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全力冲刺是什么样子是不是?我告诉你们,你们还没有见识到真正的工作呢。大伙要有心理准备,我们现在要尽快上轨道,要打一场和平时期的战争。”

  起飞

  桑顿和艾许同在休斯的时候,就是很亲密的工作伙伴,现在他们更是一起筑梦,畅谈李腾工业未来的发展,一聊就是几个小时。艾许还记得:“我们想得到的目标,是无穷无限的,那时候我们都太自以为是,敢夸口说没有任何事情能够难得了我们。”

  李腾公司是拓展事业的绝佳基础,又遇上美国国防经费急剧扩张的大好时机。面对着共产主义这个可怕的敌人,艾森豪威尔总统任内的政府总预算,一半以上都用在国防,李腾公司正好占尽天时人和之利。李腾的营业额是三百万美元,税前盈余一百二十万美元,但是税后盈余只剩下十万美元左右。桑顿在经营上的挑战,就是要想办法把查尔斯·李腾每年缴回政府的利润能够保留下来。

  他们以五项研发计划做赌注,希望其中如果有一两项产品能研发成功,他们就能回本赚钱了。因此桑顿需要课税的部分利润都投入研发工作,以磁控管的生产为中心,扩大为电子零组件业务,由葛瑞负责主持;另外柯兹美茨基主导国防电脑的研发专案,辛格顿则是带领六个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惯性导向装置的研发,这个导向装置应用于航空系统中,也是冷战焦虑下出现的另一个战争玩具。

  辛格顿在北美航空的时候,已经参与这样的研究,而从他们在休斯的经验,他们也很清楚这个导向装置对军方的重要性。靠着这样的装置,飞弹可以“无声”地接近目标,不需要依靠定向雷达系统的辐射信号,也就不会泄漏自己的位置。辛格顿的研究小组必须做到三项革命性的要求:第一,导向装置必须突破雷达的限制,完全不需与地面指挥中心联络;第二体积要小;第三重量要轻。

  后来他开始采用一个新技术,当时全球的惯性导航权威道格拉斯·吉瑞普,却认为他的技术根本不正确,使得研究工作出现争议,不过辛格顿坚持他的方法没有错。艾许回想当时的情况说:“我们没有多少成果可以证明辛格顿的研究值得投下几百万美元,到了这样的地步,大家都很担心。”一九五八年的一次董事会议上,唯一具有科技背景的董事贾密森主张结束这项计划,不要再拨款,但是桑顿和艾许坚持让辛格顿继续他的研究专案。董事会投票之后不久,桑顿争取到国防部的一笔研发合约,金额超过一百万美元,合约内容是李腾必须在一年之内把辛格顿的理论落实成为可行的产品。(后来李腾如期交货,产品也发挥了功能,更因为他们的装置应用完全不同的技术,使李腾工业遥遥领先所有可能的竞争对手。)

  兼并奇才

  除了投下大笔经费进行重要领域的研发工作之外,桑顿也立刻展开一连串的兼并行动,他锁定的对象,都是一些生产印刷电路、变压器、伺服器,或是在电脑方面拥有关键性专利权的名不见经传小型公司。一九五四年他兼并两家公司,一九五五年三家,一九五六年两家,一九五七年又有三家。这十笔生意都是桑顿一个人谈成的,而且过程顺利,往往是握个手就敲定了。第一次的兼并是个濒倒闭的小规模企业,负责人是桑顿在陆军航空队时代的一个朋友。那家企业包括三家生产电阻器的小公司,生意做得不好,眼看就得关门大吉了。桑顿的朋友不希望走上还不起债务的丢脸下场,所以以一百六十三美元的总价把三家公司顶让给桑顿,当然还包括公司的负债。

  从一开始桑顿就认定李腾必须快速成长,必须抢在其他大公司能够进军明日市场以前快速茁壮。桑顿向李腾股东提出的第一份年度报告——在那个时候,李腾的股东只不过是一群自己人而已——就指出他的目标是要使李腾工业成为“军事、工业和商业电子领域的一大公司”。他准备采取的方法就是兼并,他没有时间去慢漫熟悉新产业、养成人力,然后拓展市场,兼并是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目标的一条捷径。在他看来,兼并对李腾的意义不在于多一两家公司,更重要的是争取时间、市场、产品、工厂,以及研究和业务人才。

  桑顿正在创造一个企业新典范,他买下一家又一家的公司,使得原本规模并不算大的李腾工业成功地拓展成一个大集团。在公司初起步的那些年,桑顿兼并的对象都是他认为能够融入整体的公司。葛瑞回忆说:“我们所有的业务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高科技。”有朝一日,兼并的策略会被新一代的企业谋士奉为万灵丹。

  这些收购行动,也反映出桑顿自己不断向上爬的野心,他整个人都投入工作,正如利斯在福特汽车的情况。不过对于桑顿,他要证明的似乎更多,不只是对他自己,还要做给亨利·福特和霍华德·休斯看。从小他母亲就不断告诉他,他是一个特别的人,他有能力做好大事业,而他也下定决心要证明自己,他变成为成长而追求成长。早年在李腾的一个同事克洛斯比·凯利回忆说:“那个时候,桑顿对于公司的规模太小觉得非常挫折,就好像一个指挥手上拿着八十人大乐团的完整乐谱,却只有七八个音乐家在为他演奏。”

  桑顿一谈到李腾工业,就像天文学家梦想着发现新银河系一样地狂热。他说,李腾一定要变成大公司,因为“唯有大公司才有能力把美国带入科技的新纪元,如果我们要进步,明天、后天和未来就必须不同于今天,不同于昨天”。

  不到四年的时间,李腾的营业额就逼近一亿美元,桑顿的成就即将赢得华尔街和金融媒体的盛赞。一九五八年初《财星》杂志刊登一篇报导,对李腾大表肯定,标题是“李腾飞天摘月”。文中指出,李腾公司内部享有奖励股的一百多位高层主管,平均年龄还不到三十六岁。报道的记者问道:“企业应该鼓励新生代的参与,这是当然的,不过平均三十六岁,岂不是太过分了点?”

  以小博大

  长久以来一直屈居在福特、休斯这些人阴影中的桑顿,现在尽情享受他

  的每一个角色、每一项挑战,他的事业超越了他们的计划,甚至超越了他自己的预定目标。艾许、贾密森和梅斯有时觉得,他逼得太紧、冲得太快了。一九五八年初,李腾买下蒙洛计算机械公司,那是公司成立以来最大的一笔收购行动。那是蒙洛家族的企业,专门生产机械式计算机,但是不懂得应用电子科技把产品升级,只能在原地踏步,如今他们打算拍卖。

  桑顿邀请蒙洛家人到西岸去,由他、艾许、贾密森和梅斯分头各招待一个人,用三五天的时间,告诉他们李腾对蒙洛的未来有些什么伟大的计划,把他们各个击破。桑顿的风采很快就赢得了蒙洛家人的好感,他说蒙洛计算机是一个设计精密而复杂的杰作,是蒙洛家族之光,如果再加上李腾的电子技术,一定能够让蒙洛的名字流传几十年。等到吃喝游览结束的时候,生意也成交了——而且捡了个大便宜!

  桑顿以市价一千七百万美元,但是面额总共只有一百四十万的李腾股票,吞下了净值保守估计将近一千六百万的大企业。蒙洛一年的利润就高达两百万,营业额几乎是李腾的两倍。这笔交易使得李腾一九五八年的收入提高到八千三百万,一年以前还只有二千八百万。虽然蒙洛在营运上出了一点问题,这次购并仍然是以小吃大的一个典型例子。

  蒙洛这笔交易,也点出李腾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桑顿第一次真正有规模的收购行动,支付的不是现金而是李腾的股票,而且跟他一向努力拓展的军事电子业务没有什么关联。对于其他有心兼并的企业家,这个例子显示更大的交易都是可能的。事实上,市场的确愿意让小公司吃下大公司。

  在桑顿的观念中,李腾工业为这个技术突破的时代带来了电子知识,目前所有的机械式产品,以后都会被速度更快、更有效率的电子产品取代。这也成为李腾的一大策略:先决定新科技会在什么领域造成最大的影响,然后在科技进步打破业界秩序以前,买下有利的市场地位。艾许说:“我们的策略就是推出你自己的新技术,在混乱的情势当中取得主导地位。一般人普遍的想法都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器,全世界都会自动找上门来。我们的做法刚好相反,重要的是先把市场买下来,然后再提供产品。”

  蒙洛和李腾的合并,意义远大于两家公司的资产总和,因为双方都有特别的贡献。蒙洛带给李腾现成的市场,而李腾则是提供技术使蒙洛能够生产改良的新产品,维持领先的地位——至少桑顿是这样的看法。但是,就在李腾买下蒙洛之后,桑顿的主管班底愈来愈觉得不安,这些年他们一直没日没夜地工作,他们担心买下了比李腾自己还大的公司以后,情况只会更加恶化。他们认为,桑顿应该多花点时间和心力好好整合李腾现有的产业,而不是再增加更多的公司。在他们看来,桑顿现在必须放慢脚步,否则李腾一定会大到完全失去控制。梅斯回忆说:“我和贾密森、艾许都觉得,我们在太短的时间内买了太多的公司了。”因此这三个最资深的工作伙伴决定一起去找桑顿,劝他稍微喘息一下。

  梅斯说:“我想我们暂时不应该再买别的公司了。我们的业绩已经加倍了,而且最要紧的是一定得把公司好好整合起来,收购的事情先停一停吧。”梅斯说,桑顿靠在桌子上,身体向前倾,显然不同意他三个副总裁的看法。如果不靠兼并,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到现在的规模呢?这么管用的一个策略,他可不打算放弃。

  桑顿笑着说:“你们几个脑筋短路了,现在可不是放慢脚步的时候,现在才更应该加紧脚步买下更多的公司,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