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智能网联汽车 蓝血十杰

25 分庭抗礼

蓝血十杰 John A.Byrne 7647 2022-09-24 15:20:09

  综效:唯一能使二加二超过四的办法。

  ——商业周刊

  麦克纳马拉与桑顿差不多在同一时间达到人生的巅峰,这两个朋友一直走在平行线上,各自重建统计管制处的公式,网罗志同道合的优秀人才,将数字与事实应用于企业,成为“十杰”当中最出名的两个人。麦克纳马拉在福特的爬升,是基于他能够控制成本,以及根据理性的分析来做决策。桑顿在李腾工业的成功也是基于相同的原因,但他还有另外一些不同的特质,就是他的理想和领导能力。

  桑顿花了二十年的岁月为李腾做准备,历经福特和休斯飞机公司一连串的挫折,最后他还是赢家,而且他可不会轻易放手。他之所以脱颖而出,成为成功的现代企业领袖,秘诀就在于他知道如何快速成长。正如五十年代的底特律汽车日益庞大而沉重,美国最成功的一些公司同样也是取决于规模。桑顿手下小小的李腾,正迅速变成一个大巨人,几乎没有人想到也许有一天它也会像利斯的大道巡弋一样惨败。

  蚕食鲸吞

  尽管有些同事警告过桑顿不应该成长得太快,他还是继续收购一家又一家的公司。他变成美国的大兼并家,使李腾工业成为纽约股市上市公司当中成长最迅速的企业。到一九六一年,李腾经过二十五次的收购行动,旗下公司包括九个国家的四十八家工厂,年度营业额两亿四千五百万美元,普通股每股涨到一百四十美元。

  桑顿利用科技创造了他的企业。早在“利基市场”这个说法出现以前,他已经利用科技产品占领下许多优势市场。他最拿手的可说是智慧的中介,他会跟科学家、工程师聊上几个小时,看他们能够做出什么东西,然后他再观察市场,看市场上需要什么东西。桑顿的合作伙伴艾许说:“桑顿站在那里做中间人,根据他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以及科学家的能力,巧妙安排这一切而建立一个企业。”

  麦克纳马拉出任福特总裁之前的几个星期,桑顿又完成一笔重大的收购,买下密西西比州帕斯卡古拉市的英格斯造船公司。英格斯就像桑顿收购的许多公司一样,一直在赔钱,因此桑顿才能以价值八百万美元的李腾股份,买下营业额六千万美元的英格斯,但是也要承继九百万的债务。

  不过桑顿对英格斯打的算盘,却是又一个因为冷战而受惠的市场。占美国造船市场第三位的是攻击潜艇,由于苏联对海底战争的重视,美国海军也急着要增购攻击潜艇以为因应。桑顿考虑这笔收购案时,注意到潜艇必须大量应用复杂的电子仪器和装置,其中有一些是李腾旗下的公司已经在生产的。如果海军开始将整个武器系统委托民间制造,李腾正好可以分得一块市场大饼。不久之后,桑顿和艾许就提出了“综效作用”,这个名词日后一再出现于企业词汇中,几乎被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金科玉律。艾许最初是在化学家兼发明家阿诺德·贝克曼的实验室听到“综效作用”,所谓综效是指两种以上的成分共同作用的效果,会大于个别作用的总和。或者如桑顿和艾许的引伸意义,就是整个李腾企业的价值,大于旗下个别公司的总和。的确,李腾早期收购的许多公司都能够相辅相成,使李腾赢得一笔又一笔重大的国防合约。然而,最后桑顿却公开利用“综效”的理论,作为继续不断兼并的理由,远离了早期的科技核心。

  多角经营并非一个全新的观念。早在三十年代,有些专业的公司,尤其是生产资本货物的公司,发现他们深受经济大萧条的打击,就已提出多角经营的主张。不过到五十年代,大部分的工业公司仍然专注于单一或相关的产品,极少涉足不相关、不熟悉的产业。石油公司不会去兼并百货公司,消费商品的公司也不会买下电视台或是华尔街的证券交易所。

  桑顿的李腾工业,却是全然不同的企业产物,他利用早期承制军方电子装备的成功做基础,一步步迈入与国防或电子完全扯不上关系的领域。他挑选可能的收购对象时,有几个主要的原则,第一是避免那些必须依赖经济景气才能成长的公司或产业,他所考虑的机会,本身必须具有成长的潜力。他说他所寻求的公司必须具有一定的关键性的规模,不宜过大,以免太受经济景气的影响,但是也不能过小而无法生存。不过,他最主要的还是在收购机会,正如这次他买下英格斯造船公司一样。

  他纵情想象各种的可能性,有些平凡无奇,有些却是非常异想天开。他曾经认真考虑过要买下西屋电气和洛克希德,就是他还在休斯飞机公司时有意收购休斯的洛克希德,但在各个可能的生意当中,最出人意表的莫过于华德迪斯尼公司。在六十年代初期李腾股票飙涨时,迪斯尼显然是迫切需要财务周转,桑顿结识了迪斯尼,对他敬仰有加。李腾当时的一个主管哈瑞·葛瑞回忆说:“他们变成好朋友,桑顿看上了娱乐业的市场,也很喜欢迪斯尼的创意。但是迪斯尼认为李腾的股票无法出售变现,不可能帮他筹措到他迫切需要的资金。”这笔生意因此没有谈成,迪斯尼也在一九六六年过世了。不过桑顿对迪斯尼的兴趣,足以证明他已经不是在建立科技公司,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大企业集团。将经营各种不同产业的公司称之为企业集团,这个说法最初的出处如今已不可考。但“企业集团”一词在六十年代中期开始流行,而蒸蒸日上的李腾工业就成为企业集团的典型。

  不论这个名词出自何处,李腾是最早被称为企业集团的公司之一,李腾工业与桑顿也成为众人争相研究的例子。在哈佛商学院,经济学者将李腾视为当代最时髦的典范,一连数年企管硕士班的课程都以李腾做个案研究,学生分成三组互相讨论,根据这三组个案研究,学生再选出李腾帝国的四个部门深入剖析。桑顿自己的两个儿子进了哈佛,同样也分析过李腾工业。对于连大学文凭都没有的桑顿而言,二十年前还必须依靠哈佛为他的航空队军官取得合法性,这种奉为圭臬的研究实在是最高的恭维。

  钱钱钱

  不过,桑顿和艾许最初都抗议外人将李腾称为企业集团,而自称“多公司产业”。艾许认为企业集团的英文字源是“线球”(Conglomerate),含有“一片混乱”的意思。但是这个说法其实具有完全不同的意思,指的是终极数字公司,企业集团当然是数字公司,因为企业集团的出现,就是基于只问数字的心态;企业的买进卖出大概都取决于一个数字:本益比。企业集团中的各个不同的部门分支,唯一的关联只有财务,打字机与收银机无甚关系,核子潜艇和办公文具更扯不上关联,计算机与微波晶管、扩大器和雷达天线也都一样,更遑论迪斯尼的卡通和电影了。

  这些天南地北、毫不相干的产业,唯一的关联只有数字:资产报酬率、营运利润、营业额。在桑顿旗下的公司,各级主管很快就会发现,除了能够计算度量的盈亏效率之外,其他的一切都不准相信。一切的行为,都必须遵循各项规定和分析的专业控制,各部门所产生的现金,每天都要电汇到总公司,每一分钱都必须受总公司的严格控制。三万美元以上的薪水,必须先经过桑顿或艾许的批准,通常他们会要求一个部门的毛资产必须有20%的报酬率。部门经理原本应该各有所司,管好自己的部门,但是他们却常常感受到上级监督的眼光。李腾帝国各个部分的共同之处,就是满足一个往往只问利润、其他一切都看不见的人——在当代媒体一致的称颂炒作下,没有人看得出这个事实。

  李腾工业成为第一个宣扬管理控制理论的企业集团。桑顿旗下这么多各不相同的产业,他不可能具备足够的经验或专业背景来评量每个子公司的业绩,因此他愈来愈依赖财务资料、实地报告与组织化的资讯。每个部门都必须拟订详尽的年度财务计划,并由各部门主管飞到洛杉矶的李腾总部,在吞云吐雾、啜着可乐的桑顿面前提出说明。在企业集团中,任何一个主管都不可能对各部门有深入的了解。远在加州总部的桑顿,不可能清楚新泽西州的蒙洛计算机公司日常的运作,也不可能了解密西西比州的造船厂有什么样的人事更迭。桑顿对自己旗下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不了解,可能更甚于福特和美国其他许许多多公司的财务部门。

  对于桑顿这样没有科技背景的专业经理人来说,这是最完美的企业形式。他对公司生产的分压器、天线切换开关没什么了解,但是他却了解数字的共通语言。企业集团的形式,使他能够将数字应用到极致,完全客观公平地评估各部门的营运,正如麦克纳马拉准备利用数字来改造国防部的文化。

  管理控制有其确实而严重的负面影响,只是在桑顿、麦克纳马拉等人大力倡导之初,一代又一代的经理人莫不奉为圭臬,一时还看不出来。诚如企管宗师亨利·明兹析格所说,“在李腾和其他的企业集团,管理阶层与被管理的对象关系非常疏远而肤浅,就好像在移动棋盘上的棋子,丝毫未曾费心想去影响一颗颗棋子真正在做些什么,或甚至每颗棋子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管理阶层并不需要深入了解一个行业,也不清楚一个行业的需求、过程和相关的工作人员。因此无从将这一切要素结合成一个顺利运作的整体,无从以关怀和了解的态度为市场提供服务。”

  这一切,都减低不了李腾工业在华尔街的魅力,李腾的快速成长蒙蔽了投资人的眼睛,大家都看不见企业集团的固有弱点。就在美国企业界迫切需要重新投资新设备与生产技术之际,投资大众对企业绩优股却兴趣缺缺,人人争相追逐当时的明星公司股票。公司股票若要成为投资人眼中的抢手货,必须要有快速成长的最新产品,譬如拍立得相机或是全录影印机,否则也必须有远大的扩展计划,譬如李腾工业或是国际电话电报公司。

  桑顿甚至为经营企业集团的弱点巧为辩解,声称唯有最优秀的经理人才能够将这样复杂的一个公司管理得当。他旗下的企业家,当然是最优秀、最聪明的上乘之选。许多传统的经理人,都觉得管理一个庞大而多样化的企业帝国,是无比艰巨的工作。杜邦总裁赖蒙特·杜邦·柯普兰曾经说:“经营企业集团是管理天才才能够胜任的工作,我们在杜邦的这些凡夫俗子是做不来的。”而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天才,就是桑顿。

  他将李腾改造成企业集团运动中众所瞩目的先锋,这一波运动还包括泰克斯、国际电话电报公司、湾区西部集团这些赫赫有名的公司。到六十年代中期,李腾更是脱颖而出、独领风骚,这都必须归功于桑顿的宣传包装与能言善道。结果,李腾的股票遥遥领先其他各企业集团,股价飘涨至年收益的三十三倍。泰克斯的比例只有十一倍,湾区西部集团十六倍,美国钢铁公司十三倍,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略低于十七倍,也就是李腾的一半。李腾工业可不只是另一个成功的公司,更迅速成为最成功的企业典范,创造性资本主义的最极致表现。成功本身就是一块强力磁铁,吸引许多顶尖的优秀人才加入公司,桑顿发给主要干部的优先认股权,也是最佳的号召。哈瑞·葛瑞是李腾最重要的主管之一,加入李腾之前他是灰狗巴士一家子公司的执行副总裁,年薪两万美元。一九五四年他决定跳槽,看上的就是桑顿提出的优先认股权,虽然他在李腾的起薪只有一万两千美元,但是公司股票最后却使他摇身变成百万富豪。

  随着李腾股票不断飘涨,媒体对桑顿及其手下的青年才俊又有数不清的正面报道,其他人也都想加入李腾,分享它的成功。一九六二年从洛克希德被挖角担任部门主管的弗瑞德·欧格林回忆说:“在六十年代,李腾是个奇迹,人人都感受得到。我们真的是突飞猛进、一跃千里。那是一个自由的环境,走在生产线上,随便找个工人聊天,他可能就有哲学或是其他的学位,他们真的是素质非常高的一群人,他们都是被李腾的魅力吸引进来的。”

  兼并造就了李腾神话,但是白日梦式的理论与晦涩难懂的术语,也是李腾神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综效”变成一个流行名词,只不过是其中一个例子.李腾主管口中说的是企业新思想的神奇语言,高唱“企业家精神”、“思想、技术交流”这一类的说法,将它们带入新一代经理人的词汇中。

  事实上,正如奇异电器和宝碱公司,李腾工业也变成美国企业的预备队,离开李腾的人甚至开玩笑说他们自己是“李腾企业退训生”。有些主管离职是另有高就,有些是出去自立门户,其中许多人自己也建立了企业集团。“李腾退训生”包括一九五八年辞职的工程师贾密森,他求去的一部分原因是桑顿不肯放慢脚步让公司有整合的机会,另外在一九六○年,科学家辛格顿与柯兹美茨基也离开李腾自行创业,成立泰登股份有限公司。由于公司核心干部离职人数之多,《商业周刊》甚至将李腾称为“企业集团培养所”,报道十多名高层主管“在李腾学会盈亏损益的计算之后”另谋高就。高层主管这么高的流动率,对大部分公司而言都是很不好的现象,桑顿却将它说成一个好现象,宣称如此才能使“组织常保活力”,人事的流动可为新生代创造列多的晋升机会。

  然而事实上,李腾之所以流失一些最宝贵的人才,原因在于桑顿未能信守他对许多主管的承诺,而且对公司的股票愈来愈吝啬。他告诉辛格顿与柯兹美茨基,只要他们的部门业绩达到五百万美元,他们就可以当家作主、独立经营。辛格顿拥有麻省理工的博士学位,柯兹美茨基是哈佛博士,两人原本就是休斯飞机公司的科学家,加入李腾之后,为公司完成了两项重大的研发专案:惰性导航系统和航海数位电脑。五百万美元的业绩目标很快就达到,甚至超越,但是桑顿却迟迟不肯给予他们更大的自主权;他们认为自己应得的优先认股权,也没有下文,最后他们告诉桑顿,他们要出去自己创业。柯兹美茨基记得桑顿的一个反应是:“该死,你们一定会把股票价格给拉下来!你们会用同样一批人、用同样的科技,跟我抢同样的合约。”

  有位高层主管应桑顿之邀,到他新买的南加州农场去玩,他们一起在附近山上骑马,整个下午都骑得很高兴。后来桑顿还向客人挑战,要比比看谁先跑回农场,结果客人赢了,他注意到桑顿的态度突然变得冷淡而无礼,此后再也没有邀请那位主管到家里去玩。

  包装大师

  桑顿虽然高谈阔论,倡导建立新的企业文化,但是在陌生人面前他也会觉得紧张不自在。他喜欢小型的会议,可以跟每一个人仔细讨论,而不喜欢大型的员工大会。而且有时候,他似乎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说起话来吞吞吐吐,不知该如何措词才能让听众接受他的观念。克洛斯比·凯利后来变成了他的翻译,凯利是个公关专家,桑顿在福特与他认识,后来将他带进李腾工业。凯利说:“桑顿讲话非常有说服力,但是他不擅长言辞。因此我必须了解他,帮助他把想法表达出来。有些人认为公司的哲学是我提出来的,有些人说:‘李腾是克洛斯比·凯利凭空想象出来的东西。’但是其实我是太了解桑顿了,所以我可以替他讲话。”

  凯利在各方面都与桑顿成反比,正如凯利一向坚持说:“事实决不会造就一个人,是人创造事实。光有事实没有用,必须有人去做,除非你能进入人的头脑,不用跟我说什么事实。”凯利是形象创造大师,他规划了福特一九四九年度新车的发表会,而李腾神话的创造,他与桑顿、艾许一样功不可没。就是他推动了一波波强劲的宣传攻势,为李腾赢得新闻媒体和华尔街的正面报道。

  桑顿即使不完全了解这一点,至少也知道宣传的重要性,因为他留给凯利相当大的自主空间放手去营造李腾的胜利光环,使他能够谈成一笔又一笔的生意。就是凯利说服他花下大笔经费制作华而不实的公司年报,他也同意。有一位评论家批评李腾的年报“不像大企业的年度帐目报告,倒比较像第一流的拍卖品目录。”每年的报告都有不同的主题。一九六五年收录的是艺术经典作品,封面则是十六世纪大画家霍尔班的一幅肖像画,报告中说明之所以选择一位实业家的画像作封面,是因为他代表了“攸关李腾工业发展的企业家精神”。第二年的报告主题是曾获普利策奖的美国历史学家艾伦·内文斯的论文《概念的管理》,加上全美顶尖的摄影师作品,针对论文主旨做影像的阐释。一九六七年是以彩色玻璃的艺术和技术为主题,同样也附有全版的彩色插图。

  推销能力,切合时机的交易,高明的形象包装,这一切都是桑顿能够变成现代炼金术士的关键,他似乎有点石成金的本事,更使自己摇身变成企业巨子。他与弗洛拉出价二十五万美元,买下法兰克·辛纳屈前妻南茜位于洛杉矶高级住宅区红碧山庄的农场。红碧山庄是好莱坞盛名远播的一个地区,络绎不绝的观光客不远千里来到这里,瞻仰华德迪斯尼、平克劳斯贝这些名人巨星。然而桑顿开的车却是福特猎鹰和车龄已经三年的林肯。

  扶摇直上

  桑顿身上散发出一股英雄气概,一部分也许是因为他实现了生平的梦想,另外也因为他善于利用仅有的一点点休闲时间,努力营造他的英雄形象。外界盛传他喜欢在天亮以前骑上一匹田纳西州乘用马“王子”到山里去,身上只带着饭盒、水壶和简单的急救箱,加上一把左轮,应付可能出没的响尾蛇。

  这个牛仔资本家,正在攀登美国企业的高峰。一九六三年十月四日的《时代》杂志刊登一篇对他推崇备至的专题报道,将他的崛起与成功变成家喻户晓的故事。报道标题是“科技工业:一个杰出青年的成功之道”,封面还有画家亨利·路斯特地为桑顿画的肖像。结果这幅彩色画像立刻引起蓝迪来信,他开玩笑说桑顿应该告路斯破坏他的形象,还挖苦桑顿说:“就算得天花,你也没有那么丑嘛。”

  即使桑顿不喜欢他的封面画像,他对图文并茂的报道内容可不能再有什么不满意的了。《时代》杂志称他是“全球最杰出的主管..一位高瞻远瞩的梦想家..领导着一个活力充沛的大企业,夙夜匪懈的致力追求未来。”文章最后总结说:“政坛与工商界都有许多人认为,桑顿是美国今日最优秀的主管。”

  桑顿成为《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并非偶然。制作这篇专题的记者,在派驻底特律的时候结识了麦克纳马拉,后来他调派到洛杉矶,动身以前他去找麦克纳马拉,问他:“加州最聪明的人物有哪些?”麦克纳马拉不假思索就回答说:“在你的名单里面,能够排第一的非‘德州佬’桑顿莫属。”

  桑顿昔日在美国资本主义的两大巨人亨利·福特二世和霍华德·休斯手下做事,现在他自己也成为工商界的新巨人。自他接手查尔斯·李腾的小公司十年以来,他创造出当代最可观的成长机器之一,收购将近四十家公司,使李腾工业的营业额增加了百分之一万八千五百七十,利润增加百分之一万零一百七十五.疯狂兼并的结果,使得李腾在一九六三年就突破五亿美元的营业额,跻身全美的前一百大企业。

  股市投资人对李腾工业的情有独钟,使桑顿的财富足以做四十个百万富翁,李腾的另外二十位主管也因此累积了百万美元的身价。不久之后桑顿将紧邻市立掩埋场的简朴总部,迁到比佛利山庄圣塔玛尼卡大道的一幢豪华大楼,也算是比较称得上李腾在美国企业界的新地位。大楼原本是好莱坞的经纪人尤利斯·斯坦恩兴建的,设计典雅,其中有一座回旋梯还充当过《乱世佳人》的拍片场景。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